(一)杜甫生平
1.少陵才情初露时
杜甫,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匠,于公元712年降临尘世。其出身名门望族,家族世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,如肥沃土壤,滋养着他的成长。
自幼年起,杜甫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禀赋。年仅七岁,他便能“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” ,这般才情初绽,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,在文学的天际崭露头角,彰显出非凡的天赋与灵性。
随着年岁渐长,青春时期的杜甫,怀揣着满腔热忱,踏上了探索世界、追逐理想的征程。这一阶段,他的诗作洋溢着蓬勃朝气与昂扬斗志。一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尽显其豪情壮志,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,无畏地攀登高峰,俯瞰群山,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。
2.长安困居志难酬
青年杜甫踏上漫游之旅,广结名士,志在四方。然长安之行却成为命运的转折点。困居长安十载,科举受挫,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。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,道尽其中辛酸与无奈。在此期间,他目睹朝堂腐败与社会积弊,文风为之一变,《兵车行》中“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”,深刻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;《丽人行》里“紫驼之峰出翠釜,水精之盘行素鳞”,辛辣讽刺权贵的骄奢淫逸。
3.乱离岁月忧民情
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命运多舛,被俘后又惊险逃脱,任职左拾遗却因忠言直谏触怒肃宗而被贬。动荡岁月里,他深入民间,“三吏三别”以沉痛笔触记录百姓苦难,“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”,饱含对黎民的深切同情与对战争的强烈控诉。
4.蜀地暂安心系国
入蜀之后,于浣花溪畔得一方安宁,建起草堂,有了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”的欣然,却仍心系家国。严武去世后,杜甫被迫漂泊,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,暮年的他贫病交加,孤独凄凉。
杜甫一生与大唐命运休戚与共,